以“小入口”开启“大局面”——重电科大建筑与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育人目标。
暑假期间,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建筑与材料学院道南筑梦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晨曦志愿服务队、红小砖青年党员志愿者等5支队伍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到重庆“六•五”隧道惨案旧址、江津博物馆、聂荣臻元帅馆、白沙抗战遗址、杨闇公烈士陵园、梁平博物馆、梁平烈士陵园、竹山镇猎神村、慈云镇小园村、单大琼刺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冯玉祥旧居和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展了为期3-7天的暑期活动。
这只是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推动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积极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建筑与材料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如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才培养有哪些益处?据此,笔者采访了本次社会实践相关指导老师。
社会实践是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是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暑假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最佳时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一堂生动的课堂,带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躬身实践的飞跃。当下,我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旨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自觉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于实践的教育探索,丰富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效果。
建筑与材料学院“ 乡 约梁平,筑梦青春”晨曦乡村振兴观察团前往重庆梁平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模式,学习农耕文化知识,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发展新面貌。
建筑与材料学院红小砖青年志愿服务队前往重庆潼南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帮助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实际行动和亲身经历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
建筑与材料学院晨曦“红色筑梦”社会实践团成走进江津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以“文物青年说”的方式触摸历史文脉——汉代画像石棺,让大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建筑与材料学院“筑梦青春”社会实践队前往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徐洲老师从巴蜀地区古代建筑的类型构造、装饰艺术维度,给同学们解读了巴蜀古代建筑的特点,引领同学们要从传统建造文化的精雕细刻、匠心独运汲取智慧,为把我国建设为建造强国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建筑与材料学院专业老师王旭博士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罗巧玲认为暑期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最重要的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优良品格,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
助推校地合作及思政教育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使这项活动更加规范,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建筑与材料学院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日前,建筑与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广联达开展深入合作,打造建筑智能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围绕古建筑保护、文物传承与保护、青年学生成才、实践成果转化、乡村产业振兴等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
暑期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不仅可以从学校里学到知识,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筑梦青春”社会实践队开展的暑期活动,联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创设有场境、情境、语境、至境的“境•思政”课堂,用好场馆实境、感受真实情境、创新教学语境、达成育人至境,将“大思政课”建设要求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晨曦志愿服务队带队教师围绕黄春利、王旭和张爱国围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主题,齐上“博物馆里的思政课”。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贯通,引导大学生在沉浸式教学场景中深刻领会文化遗产的价值意蕴,增强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共鸣,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江津聂荣臻元帅纪念馆,马克思学院教师黄春利围绕伟大长征精神进行了一堂“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王旭博士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并指导学生通过实景三维建模以及VR的方式,对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的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为更多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以此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厚植爱国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用好红色资源让我们在艺术的沉浸中感受信仰的力量。”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孙悦说。
社会实践是办学水平的教育标尺。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建筑与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安排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理论教师进行系统指导,保证了活动的专业性和理论深度。同时,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整体教育计划中,并设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评估体系。这些措施确保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显著成效。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进入真情境、解决真问题才能创造出真成果。切实把握社会实践的真谛,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
对此,我们应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重视程度。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热点,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暑期社会实践做全方位的解析,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激发他们对该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外,还需加强对外合作,与各类社会单位协作,系统性地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并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建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应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择业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探索“实习—社会实践—就业”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就业与择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优秀人才和科学知识都是通过实践锤炼而成,并能服务于实际应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教育的关键。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建筑与材料学院团总支书记 道南筑梦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
作者:余婕 张爱国